首页 / 市场 / 智能耳机新一轮“战斗”打响:属于语音交互的革命

智能耳机新一轮“战斗”打响:属于语音交互的革命

交互习惯的变革,意味着巨大的产业机会。而无论智能音箱还是智能耳机,其热潮都说明了一点:语音交互,就是巨头们笃定的未来交互方式。

因此,在5G、AIOT正式到来之前快速抢占语音这块市场的领地和话语权,也就显得愈发重要。

但是,经过一系列发布会、补贴、降价、促销等骚操作之后,智能音箱的“千箱大战”已经基本尘埃落定。最近我们发现,一场关于智能耳机的用户争夺战又吸引来了众多巨头玩家的窥探。

yuyin043001

微软正式宣布推出无线智能耳机对标苹果的AirPods,亚马逊与高通共同开发Alexa助手的TWS蓝牙耳机,谷歌官方也表示会推出新一代的智能耳机,华为的智能耳机去年推出之后不断进行功能迭代,就连电商平台苏宁都推出了自己的智能耳机小Biu……

那么,这一轮蹿升的智能耳机热潮,究竟是另一场昙花一现的虚火,还是真能照亮语音交互的未来?

日渐激烈:智能耳机的蛮荒战场

2016年,苹果推出AirPods,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超过Beats和Bose两个老牌厂商,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无线耳机;亚马逊“Alexa + Echo”的成功,也让“AI+语音”的技术爆款组合开始显露锋芒。二者共同为如同野兽一样敏锐找寻新猎物的智能硬件厂商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尽管当时无线耳机还是一个很小众的市场,也吸引来了无数跃跃欲试的窥伺者。

不过,一年之后,巨头云集的智能耳机产业依然如同一块蛮荒的处女地,既没有人敢说自己是绝对的领头羊,也没有人建构出标准化的行业范式。到底发生了什么?

关于这场智能耳机的蛮荒战争,我们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核心阵营

1. 科技公司。其实比苹果更早推出智能耳机的是是igyige美国的创业公司。2016年,Doppler Lab推出了一款智能降噪耳机Here one,不仅有降噪功能,还能识别环境、进行声音增强。而在苹果大获成功的AirPods之后,谷歌也很快推出了无线耳机Pixel Buds,主打语音实时翻译;三星推出了自家的Gear IconX,智能语音创业公司出门问问也跟风推出了耳机产品TicPods Free,BAT、华为、微软、亚马逊当然也没闲着,相继安排上了语音蓝牙套件。

2. 传统耳机品牌。在科技巨头们的攻势下,传统耳机厂商最先感受到了危机,他们纷纷为产品加上了语音交互功能,试图避免用户被分流。2018年,捷波朗率先发布Elite 65t无线耳机,支持微软、谷歌等的语音助手;索尼索尼呃也在2018年MWC上推出了Xperia Ear Duo无线耳机。其他诸如Bose、漫步者等耳机厂商也都紧跟着风口。

yuyin043002

3. 服务厂商。这类玩家往往有着清晰而明确的场景诉求和消费群体。比如运动产品,用户运动时手机和有线耳机都略显累赘,无线耳机与语音助手也有了独立存在的必要性。咕咚和1more合作同样推出智能耳机,搭载腾讯叮当语音助手。甚至还出现了美团外卖专为外卖骑手设计的智能耳机。内容产品自然也不愿意放过这个重要的信息入口,咪咕音乐就联合科大讯飞推出了莫斯比无线耳机。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智能耳机已经不再仅仅作为作为手机配件而存在,而是以单独的创新型语音交互硬件的身份进入了产业视野。但这一切终归要由消费市场买单。那么,这场大战中,到底有多少产品能够被消费者所记住和铭记呢?赢家目前看来还是苹果。

yuyin043003

不难发现,在智能耳机这一领域,科技公司并没有比传统厂商领先多少,传统厂商的既有优势也没能成为杀手锏。既然市场还如此原始,那智能耳机究竟是凭什么引人入胜的呢?

智能耳机这块蛋糕,究竟甜在何处?

智能耳机的价值,与智能音箱在某些地方是高度相似的,比如抢占语音交互入口、布局AI生态之类的。这对企业来说或许有重要战略意义,但消费者想要感知到具体价值却需要漫长的“养成”。

幸好,除了战略意义,智能耳机在现实场景中也自有其特殊之处。

其中一个就是智能耳机+AI功能,不需要对硬件进行非常大的更新,成本也更容易控制,用户不需要付出太高溢价就可以享受到更便捷易用的智能功能,比如语音输入、语音控制等等,这种市场端的利好是智能音箱所不具备的。

同时,相比音箱、手机这类语音终端,智能耳机更加随身、私密,对于环境噪音的处理也更容易,用户在交互时也更加自然。显然,对于一些不那么中二的用户来说,对着耳机说话比对着音箱大喊“AABB”的羞耻度要小多了。

yuyin043004

目前来看,智能耳机依然无法脱离手机、音箱等硬件而单独存在,这成为其被产业端诟病的核心要素。因为只要它还必须是其他产品的附庸,那么它始终只是改良而非创新,这是其发展前景大受限制。

而更令人悲伤的是,智能耳机产业至今还没有“基本法”。也就是说,无论是加上wifi硬件就管自己叫“智能耳机”,还是拥有高性能的独家语言算法,都可以打上“智能”的招牌。反正都是改良,体验带来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各家只能自说自话了。

撬动耳朵,

智能耳机还差哪些“杀手锏”?

因此,如果想要弄清楚智能耳机的是是非非,有必要对我们认为的智能耳机进行一个基本的定义或者共识(仅供参考):

首先,能够与智能硬件协同操作,实现体验升级。

由于连接的设备还不够多,智能耳机目前能实现的功能还并不够惊艳,或者说,都能被智能手机所替代,比如查天气、记录运动健康数据等等,这样的语音交互就很难实现用户的黏性和留存。

但目前来看,作为新兴交互方式的智能交互到底如何与各类硬件进行交互,并没有太多知识储备可以参考,智能耳机的设计上依然沿用着智能手机、手表的体验逻辑。尽管Google曾经发布过一份可参考的交互规范文档,但主流的选择还是通过“第三次对话还没弄清用户需求就算彻底失败”之类的“原始”方式来规避用户的不良体验。

另外,有交互能力,实现流畅的自然语言理解功能。

对于发烧友或者时尚用户而言,语音交互作为一个很好的噱头存在,将智能耳机当作另一种逼格单品也未尝不可,但这样用户的新鲜感很难持续太久,久而久之不过又变成了一个在“吃灰”的盲目剁手产品而已,智能耳机作为交互硬件的作用也就无法体现。

几乎所有厂商都试图将Siri、Google Assistant、叮咚、小度等智能语音助手的接入,让多轮对话、语义理解等AI能力真实地通过耳蜗传达给用户,才是智能耳机从概念走向真实的重点。

yuyin043005

而智能耳机目前亟待解决的,还有信息的远场传递与接收问题。一旦离开了智能手机的一定范围,用户就会面临“失联”的烦恼,并且需要重复连接。

新款的AirPods就试图解决这一问题,比如配备了苹果最新的H1耳机芯片,让连接动作更加稳定和快速。切换设备的速度是之前的 2 倍,打电话时候的连接速度是之前的 1.5 倍。当然,真正“无缝”的连接体验恐怕还需要5G+AIoT的全面覆盖,才有可能实现。

缺乏独立的感知、存储以及计算能力,又依靠高密度的网络覆盖实现云平台附载,短时期内都是智能耳机的短板所在,也是各家努力突破的方向。

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智能耳机才不会总是作为“配角”出现在发布会可有可无的产品介绍PPT上。而消费者的购买理由也才能从“刚好想换耳机,而它刚好带了智能”,变成“只要用过就再也不愿意回到过去”的真需求。

语音交互的新未来应该向何处去?

从几家的最新动作来看,我们还可以发现两个有趣的产业趋势:

趋势一:在硬件创新上,更新幅度很小。

在最新款的AirPods,几乎看不到什么外形上非常大的变化。其他几家在设计上也都保持着近乎于保守的冷静。反倒是都在续航、元器件上不断地下功夫,比如配备了无线充电等等,试图让使用更友好。这侧面说明了,厂商们都把智能耳机的“致用”排在了第一顺位,而非“竭泽而渔”的营销噱头,发展态势更加健康。

yuyin043006

趋势二:在语音交互上,技术开始生态化。

智能耳机涉及了非常复杂的技术链条,包括了声学处理、语音识别、语义理解等等NLP核心技术。而这个技术体系的进展本身就很缓慢,AirPods也只是在最新款的产品上,也只是更新了语音直接唤醒Siri的功能。

与智能音箱相比,厂家们对待智能耳机的态度显然要谨慎和耐心许多,英特尔、ARM、谷歌、亚马逊、Facebook等都纷纷牵头成立了自己的产业联盟,试图在产业爆发之前,以生态资源将产业上下游先收拢进自家的鱼塘。

未来,当语音交互真正成为主流方式并进入精细化竞争的时候,很可能就不是一家算法公司与几个硬件企业之间的PK,而是技术平台+硬件联盟之间的对决。

yuyin043007

智能耳机作为一个消费级产品,其软硬件一体化结合的紧密程度,对AI算法、AI交互、外观设计等等的依赖,都将起到绝佳的孵化作用。以目前入局者的体量和野心来看,关于智能耳机的争夺只是刚刚拉开序幕。

当他们看到产业全景之后,会发现所处的产业地位是一片纵横捭阖的交通要地,这里围绕着老中青小各种代际人群的窃窃私语,随手一抓都是无尽的宝藏。这时候,他们会无比感谢曾经的自己,在经历了智能音箱的混战之后,依然笃信着语音的价值。

展开全文
安装智能头条APP 看数小智行业点评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