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市场 / 从Echo到HomePod 为啥国内的智能音箱就卖不好?

从Echo到HomePod 为啥国内的智能音箱就卖不好?

就在前不久,苹果高调的推出了内置了Siri的智能音箱HomePod,加入智能家居市场的争夺战,从亚马逊的Echo到谷歌的Google Home,再到如今的HomePod,智能音箱市场战火正酣。反观国内,智能音箱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的境地,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y1

应用场景的差异

首先要说的是应用场景的差异,以亚马逊的Echo为例,最理想的应用场景是美国家庭的厨房,美式家庭的生活中心往往是餐桌,例如早饭期间的新闻播报和日历提醒、下午茶时间的有声书朗读和轻音乐,还有对房间灯光、温度的语音控制,以及良好的语音交互实力,都是国内所不具备的。

国内厂家的智能音箱基本不会放置在厨房里,封闭的中式厨房往往狭窄而且噪音大,非常不适于语音交互。从功能方面来看,绝大多数国内家庭没有早饭时听新闻和日历提醒的习惯,听音乐查天气本身是一种用户黏度低的功能,在国内还没有形成强大的需求。

问天气、设闹铃、查日历、看交通状况,这些东西在美国的需求还是很大的,但是在国内,还是先让民众们把用日历的习惯培养起来比较好。至于和机器进行交互了更是不敢想象,况且很多国产的智能音箱的交互效果以及音质表现未必会尽如人意。

y2

智能音箱的安全性

用户在选择智能音箱享受便利的同时,也会考虑个人隐私问题,当一条语音传进音箱之后,会上传发送到公司的服务器,并给予回应,这些数据会被“安全存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隐私数据不太可能被窃取或被监视,但是是否会泄露还要取决于企业的态度。

2016年末亚马逊的Echo跟一桩命案搭上了关系,面对警方接连不断的要求之后,最终亚马逊还是向警方移交了相关数据。而在隐私方面,苹果公司就做的很好,通过匿名ID有效的保护的用户的身份,即使面对FBI的讯问也会选择死磕,况且苹果也无法从数百万个随机数字中挑选出这些信息。

苹果HomePod、亚马逊Echo和谷歌Home这三种主流智能音箱都会考虑对用户的隐私信息进行保护,但前提是可以绕过一些强制要求,或是不受黑客侵犯。至于国内的智能家居企业,似乎并没有几家企业愿意提及自己的安全性。

智能音箱的价格

原本智能音箱的市场争夺战中,价格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毕竟产品体验最重要。但从现有的数据来看,价格对于用户消费产生最大的影响越来越大,有57%的人群认为价格的作用远在功能、识别度之上。

况且苹果的加入,就不得不将价格列为需要考量的一个标准,且不论功能完善与否,在价格方面,苹果风格依旧,售价比谷歌Google Home和亚马逊Echo的价格加在一起还要高出一截,大量用户在对比功能和价格之后,毅然放弃了苹果HomePod。

目前国内的智能音箱价格相对就要实惠很多了,不过未来三大巨头的智能音箱全面进入中国之后,价格是否还有优势就不得而知了。

(苹果HomePod)
(苹果HomePod)

巨头纷纷入局

目前在智能音箱厂商中,众多巨头纷纷入局,而且硬件厂商加上互联网巨头投资的模式占了主流,微软宣布与音响厂商哈曼卡顿合作,推出搭载“小娜”的智能音箱Invoke。而国内的互联网巨头企业也在努力追赶,其目的大多并不在音箱,而是在于音箱后的智能家居市场。

2015年京东联合科大讯飞发布了叮咚智能音箱,今年2月百度收购开发智能家居中控的渡鸦科技,并将原有的度秘团队升级成为事业部,腾讯在今4月宣布推出AI语音助手叮当,而且有人爆料,小米也已经完成了相关产品的开发,将在年内上市。

特殊的国情

尽管众多企业巨头已经拉开阵势要大干一场,但是在进入之前,我们更应当反思一下目前国内的特殊情况。音箱终究是要来播放音乐的,音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但是目前国内音乐市场的用户整体素养不高,而且大多数用户对智能音箱的音质并不感冒。中西方的中产阶层家庭生活方式与文化素养不同,具备一定生活品味与经济水平的中产阶层在国内尚未形成主流,也没有相应的生活方式。

此外,国内智能音箱的产品定位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由于难以逾越的人工智能和语音识别技术差距,很多厂商开始另辟蹊径,以娱乐用途为主成为很多厂商的信条。例如京东的叮咚智能语音音箱,高端产品线定位是儿童英语教育。

总结

家居似乎还不那么智能,价格似乎不够诱惑,应用场景似乎并不明朗,急于占市场而忽视忽视体验的产品,也很容易被用户所反感。与其说国内的智能音箱之所以总也卖不好,不如说是缺乏一个足以令人信服的购买理由。

国内智能家居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多,入局其中的企业也越来越多,不过以现在国内厂商的产品来看,近期恐怕很难出现功能出众的领军产品,智能音箱仍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

展开全文
安装智能头条APP 看数小智行业点评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