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 专访陕西建筑弱电专业委员会陈嘉伟主任

专访陕西建筑弱电专业委员会陈嘉伟主任


    陈嘉伟:现担任陕西省建筑弱电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专家,中国勘测设计协会智能设计建筑智能化技术专家。曾获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从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至终身,是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1963年毕业于中国电子科技大学,现工作于西安四联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任资深总工、研究员。自1994年从事建筑智能化工程,承担工程设计几十项,并参与施工。曾在全国及省、部级刊物发表论文二十多篇,起草编写和主审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智能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记者:陈主任,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本刊的专访,回顾这么多年来在智能建筑领域的经历,您能否谈谈对于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有什么心得?今天的智能建筑行业相比较过去有着哪些进步?


陈主任:谢谢,我也对贵刊一如既往的本着“严谨、求实”的精神,关注智能建筑行业表示感谢。应该说,智能建筑出现在中国大地上是1990年,出现在西北地区是1992年。本人于1994年转从事智能建筑,十几年来,我基本亲历了智能建筑行业在中国市场从初始阶段对概念认知的含糊不清,到建筑智能化越来越多的子系统被普遍用于新建大楼,以至住宅小区的整个发展过程。下面便来谈谈我对国内智能建筑行业发展的几点认识。


首先,智能建筑所包含子系统涉及的方面和内容,比初期明确了,子系统运用多了,子系统的划分也趋于规范了。记得初期有人把智能建筑叫做“5A”,也有称为“3A”、“7A”的。过去所谓的3ABASOASCAS,后来称“3S”即BASCNSINS


虽然一些子系统划分比较规范了,但仍然还有一些子系统究竟归于哪类并不完全一致。比如一卡通系统,它不仅包括了门禁、停车场管理,还包含考勤、消费、借阅等内容,因此对它是否属于安全防范系统,目前仍然存在争议。不过,这也是一种趋势,随着技术、功能的相互融合,类似“一卡通”这种渗透的智能化子系统会越来越多。


其次,十几年来我深感智能建筑所涉及到的智能子系统,其技术的发展相当快速。例如,综合布线从三类发展到五类、超五类、六类、超六类,甚至七类。10M网、100M网、1000M网,万兆网一步一个台阶。从模拟视频到数字视频,从仪表控制到集中控制到集散控制,再到全分散控制。


此外,让我体会深刻的一点是,智能建筑方面的法规、规范已逐步完善。目前,十多部相关的规范已出台实施,而这些规范在经过实践后也在不断修正和完善,这也预示着智能建筑行业将蓬勃发展,因为有发展才有规范要求。智能建筑行业在2050年前仍然是一个热门行业,智能建筑在我国从起步到粗犷发展到规范运作、稳步发展,这是必然趋势。


 


记者:国内外有关专家普遍认为:21世纪新建的智能建筑一半在中国,21世纪最大的智能建筑市场在中国。您是怎么看待这一说法的?另外,基于目前国内外的智能家居发展情况,能否谈谈您的看法。


陈主任:我非常认同这一说法。因为有一个数字很说明问题:目前我国每年新建成的建筑面积达到16亿至20亿平方米,这个数字超过了发达国家年建建筑面积的总和,而这个势头在21世纪会持续下去。


对于谈到智能家居及其发展问题,这也是智能建筑中另一大类别,从我国智能建筑发展情况看,家居智能化问题晚于智能建筑,家居智能化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智能化内容的需要越来越多、越来越高。


首先,家居安全是第一位的,因此园区安全与住宅安全是家居智能化的首要内容,其次是通讯需求,诸如语音通讯、数据通讯、视频通讯、多媒体通讯,家居自动化问题已不是超前广告了。


在中国多数为群居的现实情况下,智能家居应有二个平台:一个是住宅小区的管理平台;一个是家居智能化集成平台。小区不仅要关注园区内的安全防范问题、通讯网络问题、机电设备的控制问题,还有水、电、气、房产、维修设备、人员等方面的管理问题。


园区集成管理平台是国内外十分关注的问题。把园区的房产档案系统、收费管理系统、一卡通管理系统,水、电、气各表自动抄表系统等都集成到一个管理平台上,这种大集成产品在国外已不是屈指可数的几家,在国内也已有一批有研发实力的公司陆续推出了较多的集成产品。它们可以将家居的防盗报警、求助、防火报警,可视对讲、用户中心空调控制、窗帘、灯光控制,闭路、卫星电视、家用电器(电视、冰箱、微波炉、录像机、音视频播放器等)都集成到一台主控机上来,利用公网把这些家电控制、远程化。


随着家用电器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诸如网络冰箱、数字电视等的进入家庭,这些设备的远程控制变得十分容易。


因此,我认为随着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智能家居的各子系统的高新技术、新产品都会越来越多。先进技术会更多的给人们带来享受,让人们感到更安全、更舒适、更快捷,和谐社会的建立可别小看先进技术的功劳。


 


记者:那么基于目前国内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您觉得我们应该把握怎样的方向?


陈主任:不管某些建筑智能化厂商们是否愿意,他们的产品必然要向网络化、数字化方向发展,让综合布线真正把该综合的智能化各子系统综合起来。楼宇自控产品靠过来了,BA的网络结构和通讯协议均向着通用性方向发展,网络结构向着高速以太网靠拢,DDC产品已经可以通过网络接口直接上网。网络控制器正在推广运用,图像及多媒体的数字化已产品化了,数字矩阵正在以它突出的优势运用于大型监控系统。


因此,从我国智能建筑的现状出发,我认为首先在规范行业的基础上,要做出更多的实效,让人们感到智能化带来的效果,扭转诸如有了楼宇自控系统而开通不足60%,使用满意率不到30%的局面。在网络化、数字化的大方向下,要看到智能化各子系统间的融合趋势。智能化各子系统间互不相干各自独立的局面正在打破。不久的将来这种智能化各子系统融合的局面会出现,我们可以预料到那时智能化的设计、施工到运行、维护、管理会有一个崭新的局面。在智能建筑这个平台上将建筑物内机电设备的控制网络融合起来,用网络控制器或融合控制器,来接收前端的参数,这些参数可以是楼宇的各种传感器的输出,可以是消防报警参数,可以是安全防范各种参数等等。也就是把I/O点设为通用型由组态软件进行设定,由上位机进行统管。这是发展趋势。


 


记者:随着一系列关于建筑节能的方针政策的出台,建筑节能新时代的帷幕已徐徐拉开,绿色节能型建筑将成为建筑发展的主流方向,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坚持绿色建筑,实践绿色建筑?


陈主任:谈到如何坚持、如何实践,我们应该首先弄清楚什么是绿色?什么是绿色建筑?绿色与智能化是什么关系?我认为:环保与节能是绿色的两大表征。我们不应该牺牲环境求发展,不应该破坏生态,浪费资源求经济效益。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要人与环境的友善,要人与人的和谐。绿色建筑比起智能建筑来其含义更宽泛、更深刻,要求更高。绿色是目的,“智能”是手段。


节能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需要,节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要知道我国目前建筑能耗已占总能耗的28%,是同等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的

[Page]3倍,足见其节能潜力巨大。20002月建设部长以76号部长令形式宣布自2000101日起施行:《民用建筑节能管理》,以行政命令之形式要求作好建筑各环节的节能,而在建筑能耗中空调和照明所占比例,已达到建筑能耗的2/3。因此,绿色节能型建筑是建筑发展的主流方向。


对于如何坚持绿色建筑?如何实践绿色建筑?我认为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首先,从建筑设计开始,要考虑建筑的绿色措施,节能措施。从建筑设计到建筑结构设计到建材的选择到智能化手段的利用等环节,全面有效的采取节能措施,实现绿色建筑。


其次,实现建筑智能化是实践绿色建筑的重要措施。建筑智能化的社会效果之一就是节能,在建筑物内冷热源系统、新风机组、空调机组、变风量及排风系统、照明系统、变配电系统、给排水系统、电梯系统等等实施监视控制。采用智能化控制技术其综合节能效果可以达到25%-35%。这不是一个小数字,其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单从节省运行费用这一点就能达到使智能化投资在3-5年内收回。


此外,我觉得坚持绿色建筑主流方向,不应是概念的炒作,而是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长期需要。因此必须有强制性的政策。目前我国每年建成面积达到16亿至20亿平方米,其中97%以上是高能耗建筑。照此下去至2020年全国高能耗建筑面积累积将达到700亿平方米,这太使人触目惊心了。没有相应的强制措施、高能耗问题是降不下来的。


 


记者:节能降耗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实现能源的科学与合理的消耗,从而达到最大限度的节省能源的目的。请您谈谈自动化控制系统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情况。


陈主任:我在上面已经提到:实现建筑智能化,是实践绿色建筑的重要措施。建筑节能包括建筑设计、施工、运行的科学管理,通过智能化系统中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来实现优化控制和调整,可以获得较明显的节能效果,从而获得高效益和高回报。


其实,建筑智能化系统尤其是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实现绿色建筑中的节能并营造舒适环境这两个目的的作用最突出。例如智能化系统中的楼宇控制系统对建筑物内的机电设备采用的节能措施有:动态的控制设备运行、采用新风量控制、夏季适当提高室内设定温度、冬季适当降低室内设定温度、设定最佳运行时间表、采用冰储冷、采用变频控制等等。


这些控制措施都遵循“终端节能概念”。即在能源消费的终端设备或系统上采取节能措施,投资一元钱相当于能源产生投资五到十元钱。足见其措施能换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这里我想提醒一点:在上述问题中我国建筑大部分是超耗能型。因此,其一,必须走节能建筑之路;其二,智能控制系统的节能是在能量供给满足负荷要求的前提下,才能显示其节能效果。可以明确的说,控制系统的调节范围是极其有限的,超过控制系统的控制范围,控制系统毫无作用。


 


记者:请您概述一下西北地区智能建筑行业这几年的发展情况,对比目前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和省份,西北地区还存在哪些差距?


陈主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建筑智能化在西北地区开始起步,虽比发达地区晚几年,但起点较高,跟进也很快。陕西省是个科技大省,不缺技术、不缺人才,又吸取了发达地区走过弯路的经验教训,加之智能化技术的逐渐成熟,使西北地区的建筑智能化水平与发达地区日趋接近。


在发达地区看到的典型工程,在西北地区也能看到,其设计能力、设计水平、施工能力、智能化内容、功能、效果等等与发达地区差距越来越小。


西安是西北的门户,其智能化运用对西北地区都有示范作用。目前,在陕西有从事建筑智能化的设计研究院(所)几十家,他们是西北地区智能建筑的主力设计队伍之一,大多具有甲级资质,经济、技术实力雄厚,有多家年营业额超亿元。


陕西省具有甲级设计资质的集成商也有几十家,具有双甲(施工也是甲级)已有几家,具有乙级施工的几十家。此外,集成商也有较强的设计队伍,多数工程的方案深化设计由他们完成。他们所做过的工程不仅遍布陕西、西北及全国其他省市,而且已经走出国门在国外承包建筑弱电工程。陕西的业主、开发商对智能建筑的认识,已从不知到知,有的已成为行家。他们对智能化的需求越来越高。


西北地区的智能建筑在快速跟进先进技术的运用,在系统集成方面早在1996年,1997年就有了智能化系统集成需求和相应的系统集成方案。目前大多数新建大楼,都提出了系统集成功能,从早期的硬接点,串行接口到协议转换,网关、网络集成,从集成平台的建立、集成管理软件的开发到集成品牌的诞生,被两部(信产部、建设部)鉴定通过并运用于全国项目中,应该说,在集成产品的开发运用上陕西是走在前列的。


当然我们西北人没有忘记自己与发达地区相比的差距,这种差距首先源于思想的保守,因循守旧是造成西部屹立缓慢的主要原因。经济基础差,无论是“公”还是“私”这个基础都不能与发达地区比高下,没有较好的经济,自然就没有更高要求,当然不等于没有“亮”点。投资大,标准高的项目不多,这必然影响智能建筑新技术的运用。


西北地区在智能建筑领域的不足,还存在“有法不严依,执法不严”等问题,不过我们在标准、规范的推荐、运用和制定上也有亮点,例如我们制订了《陕西省智能建筑施工工艺标准》并于近期开始实施,这在全国是处于前列的。西北地区还有明显不足的是:没有更多的自研品牌。有规模,有势力的企业不多,不能形成优势,往往在与发达地区同类企业竞争时处于不利位置。


总的来说,西北正在发展,正在迅猛发展。借助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借助各种信息的交流,借助各种媒体的宣传以及各种技术研讨会、论坛、产品介绍会、展会等等使我们在技术的前沿上不落后。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不断进入西北地区就像新鲜空气不断清醒着我们,我们把这些东西又不断运用于工程,不但有技术上的进步,产品档次的提高,而且有较好的效果,缩小了西北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差距。新技术也促进新人的成长和尖子人才的不断涌现,我们需要形式多样的宣传和交流。


 


记者:感谢陈主任的精彩作答,我们的采访也接近了尾声。最后一个问题,作为“关注住宅社区智能化”的专业媒体,我们希望能够为行业的发展多做一点事情,您对我们媒体的发展有什么建议?应从哪些角度来更好的关注这个行业的发展?


陈主任:二十世纪末,智能建筑的媒体,尤其平面媒体发展很快,它们关于智能建筑的内容报道也十分丰富,涉及的专业范围又广,但全国只有几本杂志是难以反映这个行业的各种情况的。学术可以百家争鸣,媒体可以百花齐放,但做好、做长不容易,做大就更难。


从事智能建筑这十多年里,使我感到某些媒体甚至权威性的平面媒体,对智能建筑刊登的内容总是深度不够,文章太泛、太虚、不实,讲不清问题,没有注意总结设计中、施工调试中、运行维护中的点滴经验、方法和效果。


所以我建议:我们的媒体既要把目光瞄向学术,也要把目光瞄向设计院、工程公司、集成商,瞄向施工、测试、运行、维护,总结他们的亮点。哪怕只解决了一个问题,只要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意义,或者具有亮点意义,都可以宣传。


既要抓技术的发展,抓前沿,介绍先进技术起到导航的作用;又要抓实践、抓效果、抓成果,推广它、宣传它。智能建筑的新技术日新月异、广有内容,智能建筑的实践更有实际意义。如何去发现“新闻”,抓住“新闻”,你们比我内行的多。

展开全文
安装智能头条APP 看数小智行业点评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