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市场 / 实施“八大升级工程”,推进智能家电(居)产业高质量发展,安徽出台行动方案

实施“八大升级工程”,推进智能家电(居)产业高质量发展,安徽出台行动方案

安徽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近日印发《安徽省加快推进智能家电(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推动“大家电做强、小家电做大、智能家居做优、配套体系做全”,推动智能家电(居)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行动方案提出

到2027年,形成产业布局完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生态体系完备的智能家电(居)产业集群,力争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

其中:小家电占比达20%以上,智能家居占比达20%以上;家电产品外销占比提升至20%以上。

安徽省加快推进智能家电(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

当前,科技革命与消费升级交织推进,家电产业链向智能家电、智能家居、智慧家庭、泛家居跨界融合发展,产品功能向高端、智能、绿色、健康方向升级,产品类型向多样化、套系化、全屋智能解决方案演进。为抢抓发展机遇,推动产业链锻长补短,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引领、以强促大,着力锻长板、补短板,做强存量、做大增量、做优变量,推动“大家电做强、小家电做大、智能家居做优、配套体系做全”,推动智能家电(居)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国家级智能家电(居)产业集群,奋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家电(居)先进制造业集群。

二、主要目标

到2027年,形成产业布局完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生态体系完备的智能家电(居)产业集群,力争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其中:小家电占比达20%以上,智能家居占比达20%以上;家电产品外销占比提升至20%以上。

(一)集群规模保持领先。冰箱、洗衣机、空调、彩电等家电“四大件”年产量保持全国领先,产值50亿元以上企业达15家以上,其中百亿元以上企业达8家以上,集群规模占全国比重20%以上,培育形成特色鲜明的“3+4+2”产业集群(见专栏1),实现全省齐步共进良好格局。

(二)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加大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创新服务等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产业公共服务能力水平。持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在绿色节能技术、智能传感技术、互联互通技术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培育打造一批省级及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

(三)数智水平全面提升。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全覆盖,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转型能力显著增强,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打造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争创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四)质量品牌明显提高。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标准,提升自主品牌竞争力,高标准打造以技术、品牌、服务、标准为核心的质量体系,强力推进“三品”示范,打造“安徽家电(居)”金字招牌,培育形成一批高端品牌、区域特色品牌和国际知名品牌。

备注:全产业链是指包括智能家电、智能家居、智慧家庭终端及其配套等上中下游在内的产业领域。

三、发展重点

(一)大家电做强。鼓励头部企业优化调整产品结构,提升高端产品规模,巩固大家电优势地位。引导支持省内企业“走出去”发展,实施国际化战略。鼓励头部企业向关键零部件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实施产业链垂直一体化发展,通过内部挖潜、降本增效,做强传统家电存量。

(二)小家电做大。依托产业基础和配套优势,瞄准小家电“时尚化、健康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强化工业设计赋能,实现产品重塑,育强本土小家电链主企业,融合电商经济,打造“爆品”。深挖资源,吸引在皖头部企业加大小家电布局。引导支持各市大力招引小家电头部企业,加快建设小家电(居)产业基地(园区),做大小家电产量。

(三)智能家居做优。支持家电企业研发套系化、场景化、全品类产品。推动房地产、家具家装、开关照明等企业向智能家居前移,打造全屋智能;引导建材企业布局智能家居;支持互联网企业赋能产业发展,向智慧家庭跨界入场,培育新增长点。用好中国建造(安徽)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智能家电(居)产品提供更多应用场景,加速与房地产、教育等行业融合发展,带动消费升级,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四)配套体系做全。围绕大家电高端产品、智能小家电、智能家居,整合优化压缩机、电机、芯片组件、电子元器件、五金、模具等核心零部件配套能力,提升产业链协同水平。鼓励配套厂商整合产品、技术、零部件、结构、材料,为主机厂商提供更具价值的集成化服务。引导企业开发或升级全场景、多交互的智能家居系统平台,提升智能家电(居)智能控制和智能终端产品配套能力。实施配套企业集群发展,壮大第二梯队、打造配套名企,提升省内配套能力。

四、重大工程
(一)实施产业升级工程

1. 加快集群梯度培育。强化合肥、芜湖、滁州等市先发优势,发挥带动效应,实现新突破。推动马鞍山、六安、宣城、蚌埠等市竞相发展、赶超壮大。推动皖南、皖北区域利用新技术、新模式,培育发展智能家电(居)及配套产业,形成全省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产业新格局。(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配合单位:各市人民政府。以下责任单位均包括各市人民政府,不再列出)

专栏1 产业集群

第一梯队:合肥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空调、冰箱、洗衣机、智能穿戴设备、净水设备、衣物护理机和智能家电(居)系统平台企业,加快培育形成国家级智能家电(居)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能家电(居)产业基地。到2027年,力争产业总产值达到1600亿元。

芜湖产业集群——推动智能家电(居)产品高端化和制造智能化,抢占小家电发展机遇,重点发展制冷设备、厨卫电器、热水器、智能小家电、服务机器人等产品,培育一批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智能家电(居)企业。到2027年,力争产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

滁州产业集群——推进“屏—芯—端”高效协同联动发展,加快推进重点主机及配套企业智能产业园建设和核心零部件企业发展,重点发展冰箱、空调、洗/干衣机、电视机、制冰机、洗碗机、洗鞋机、暖风机等产品,增强智能家电(居)产业集群在长三角的影响力。到2027年,力争产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

第二梯队:马鞍山产业集群——抢占小家电发展布局先机,推进优质生态体系建设,重点发展冰箱、冷柜、洗烘一体机、洗拖机、集成洗碗机、家用生活垃圾集成处理器等产品。到2027年,力争产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

六安产业集群——打造智慧餐厨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智能烹饪机器人系列产品,着力构建以智能烹饪机器人制造和中央厨房建设为核心的智慧餐厨全产业链。到2027年,建成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智慧餐厨产业基地和中国中部家居产业园,力争产值规模突破200亿元。

宣城产业集群——支持宣城壮大“玻纤纱—玻纤布—覆铜板—印制电路板—电子产品应用”的基本产业链,不断提升电子电路设计能力,持续优化SMT技术,提高覆铜板市场占有率,扩大电容器应用领域,推动产品向集成化、智能化、模块化、低能耗发展。

蚌埠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智能冰箱、冰柜等智能家电产品,打造智能家电生产基地。重点支持发展智能家电(居)用传感器等产品,引入和培育智能传感器研发设计、制造、封装测试、集成应用企业,形成国内一流的智能传感器产业集聚区。

第三梯队:皖北产业集群(宿州、淮南、淮北、阜阳、亳州)——支持宿州发展绿色智能家居产业园,招引智能家居、绿色板材、全屋定制家具及智能门锁、触控家居、五金配件等企业。支持淮南、淮北、阜阳、亳州加强化工新材料、碳基新材料、铝基新材料在智能家电(居)产品上的研发应用。

皖南产业集群(铜陵、黄山、安庆、池州)——支持铜陵、黄山、安庆、池州开展铜基新材料、铝基新材料、镁基新材料、钢材料、化工新材料、绿色封装新材料、塑料新材料在智能家电(居)产品上的研发应用。

2. 补齐小家电短板。丰富全品类产品,实施增品种行动,重点发展厨卫清洁、智能穿戴、适老护幼等基础较好的小家电产品,拓展个护美健、视听娱乐、智能安防、开关照明、服务机器人等具有发展潜力的小家电新品。建设特色化基地,坚持“一市一策”,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家电产业基地(园区),形成产业结构完善的生态体系。深挖大企业资源,鼓励企业在皖建设小家电总部或事业部、销售中心、电商中心等。育强自主品牌,促进产业链发展。在项目建设、产权保护、技术创新、品牌建设、融资增信等方面,对小家电企业给予大力支持。(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地方金融管理局)

专栏2 小家电产业基地

功能小家电基地——支持合肥等地围绕衣物护理机、熨烫机、智能手表、运动手环、集成灶、电蒸锅、净水器、空气净化器、便携露营空调、脖颈穿戴式空调、便携式吸尘器、扫地机、吸拖一体机等,打造功能小家电产业基地。

个护小家电基地——支持芜湖等地围绕电动剃须刀、鼻毛修剪器、电动剃毛器、高速吹风机、电动牙刷、电动卷发器、智能美容仪、服务机器人等,打造个护小家电产业基地。

生活小家电基地——支持滁州等地围绕智能茶几、智能电视柜、制冰机、暖风式取暖器、储热式取暖器、智能破壁机、智能烹煮机、智能体脂秤、户外移动电源、车载电器等,打造生活小家电产业基地。

餐厨小家电基地——支持六安等地围绕智能烹饪机器人、智能蒸烤箱、智能咖啡饮料机、煮蛋器、电饼铛、电暖锅、养生壶、智能售卖机等,打造智慧餐厨小家电产业基地。

卫浴小家电基地——支持阜阳等地围绕智能马桶、智能烘干毛巾架、智能暖风浴霸、智能卫浴镜、智能化妆品保鲜柜、智能电地暖等,打造居家卫浴小家电产业基地。

3. 拓展智能家居新领域。引导省内具有一定基础优势的国有企业等布局智能家居行业。鼓励支持企业发挥品牌、销售渠道、海外市场及投资能力等优势,加大智能家居投入力度,培育打造一批我省智能家居行业头部企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国资委按职责分工负责)支持行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智能家居创新设计研究院,形成以新技术、新设计理念充分应用的智能家居市场新业态。支持传统家电企业加速向智能家居、智慧家庭深入布局,推动房地产、家具家装、开关照明等企业向智能家居前移,支持互联网企业向智慧家庭跨界入场。行业主管部门及行业商协会加强产业发展统筹,加大新技术、新材料应用,完善相关标准体系,引领行业变革。紧密结合智慧城市建设、装配式建筑、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精装房建造等有效扩大市场容量。推进“AI×IoT”(结合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全场景开放式架构)模式创新,带动智能家电(居)与房地产/建材、餐饮/食品、服装、康养、光伏/储能、汽车、文娱、体育、教育、物流等行业破圈融合,举办家电、家居与家装平台对接活动,构建跨领域合作生态。(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国资委、省市场监管局、省体育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3 智能家居新赛道

智慧住宅——支持各市建设智慧住宅示范项目,支持在新建住宅中配置智能家居终端产品,鼓励既有住宅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鼓励各市在保障性租赁住房、人才公寓等开展智能家居建设试点,打造智能家居示范样板,并向办公楼宇、学校、医院等领域推广应用。支持智能家居方案提供商和智能家电品牌商、家装厂商、房地产开发商合作,提供多层次智慧住宅解决方案。

智慧餐厨——支持企业面向门店、酒店、食堂等需求,加强电磁加热技术和智能翻炒技术的研发应用,开发具有多种烹饪手艺算法、可高效模拟人手翻炒的智能烹饪机器人。支持六安等地整合农业“种养加”、中央厨房、冷链物流、装备制造等资源,布局智慧餐厨产业领域,开发多种应用场景。

智慧康养——支持企业面向健康需求,开发具有除菌、抑菌、净化康养、护理等功能的新型智能家电产品。支持智能穿戴企业在运动、健康、看护、娱乐、安全等细分领域拓宽应用场景,与医院、健康体检中心、养老服务机构等合作开发集数据分析和诊断、健康评估、反馈指导等功能于一体的医疗器械注册类产品。支持企业整合资源,打造集健康监测、诊断评估、身体/心理咨询服务于一体的智慧康养应用场景。

智慧文教——支持企业提升需求洞察能力,紧跟消费理念变化,推出创新多元、精致时尚、好学好看好玩的智能家电(居)产品。鼓励智能家电(居)企业融合科技与艺术元素,推出国潮家电、文创家电、教育家电等。支持合肥建设智能家电(居)博物馆,展现安徽家电发展的脉络与荣光。

智慧节能——支持企业开发智能家居系统,通过各种传感器协调家电、门窗、水电气等,并根据预设设置实现智能操作,让家居设施更加高效、节能。支持企业通过光伏/储能、智能仪表等终端设备建立家庭能源管理系统,优化不同用电情景下智能家居的能源管理。支持企业开发“低碳”产品。

移动智家——支持智能家电(居)企业与汽车、手机终端厂商在应用服务生态方面开展合作,打造多场景跨终端应用服务,促进智能家电(居)与汽车、手机等实现多场景互联互动。支持企业开发汽车旅馆、移动太空舱等适应新消费需求的新型产品。支持企业与车载系统软件开发商、整车制造商、供应商合作,开展汽车座舱空气净化研究。

(二)实施配套升级工程

4. 强化核心配套能力。提升压缩机、电机、芯片组件、电子元器件、五金、模具等核心零部件配套能力。推动配套厂商整合产品、技术、零部件、结构、材料,为主机厂商提供更具价值的集成化服务。鼓励企业开发或升级全场景、多交互的智能家居系统平台,提升智能家电(居)智能控制和智能终端产品配套能力。(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

专栏4 关键零部件

芯片组件——重点开展主控MCU、SoC、触控MCU、变频MCU和Wi-Fi、蓝牙、AI(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等)及物联网等智能家电、高端家电用芯片的研发应用。发展出货量大、可靠耐用的智能家电(居)基础芯片。

智能传感器——围绕温度、湿度、压力等基础传感器和体感、手势、语音、光感、人体信息等智能传感器,依托中国(蚌埠)传感谷,重点开展智能家电(居)用智能传感器及其专用芯片研发工作,开展应用场景研究,搭建基于各类应用场景的试验系统,为智能家电(居)产品的智能控制提供技术保障。

高效节能压缩机——推动转子、涡旋等优势压缩机的绿色技术升级,重点发展螺杆压缩机、半封活塞压缩机、离心压缩机等附加值更高、更节能的新型压缩机。开展压缩机变频方法和地域适应性研究,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解决技术难题,实现压缩机生产的自主化。

高效能电机——重点开展能效更高、结构更优、体积更小、兼容更强的高效节能电机的研发应用。开展新型电机工艺研究,研发无刷直流电机、(稀土)永磁同步或异步电机等新型电机。开展电机体系的变频器、伺服器节能研究,以更低的能耗,实现功率传输和转换,提升电机系统的能效。优化提升电机控制系统,通过使用分布式控制系统、模块化结构、多轴操控技术等方式,提高系统效能。

高效率电热产品及材料——重点开展纳米薄膜电热技术、陶瓷微电热技术、半导体热敏电阻(PTC)技术在小家电产品上的研发应用。推广应用碳化硅、硅化钼、氧化锆复合材料、碳基材料等非进水电热材料,提高产品的耐腐蚀、耐高温、抗氧化能力和电热转换效率。

电子元器件——支持薄膜电容器、电热器件、微特电机等优势电子元器件产品向集成化、智能化、模块化、低能耗发展,重点开发变频家电、智能家电用片式化、小型化电子元器件。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等将与家居生活有关的电器产品进行高效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控制管理系统,提升家居智能、安全、便利、舒适水平。

5. 加强新材料应用推广。围绕智能家电(居)安全、健康、节能、低碳发展需求,推动企业加大除湿材料、涂层材料等功能性材料,抗菌材料、低挥发性材料等安全健康类材料,生物基材料、轻量化材料等节能低碳类材料在智能家电(居)产品中的应用推广。(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5 关键原材料

除湿材料——除湿材料包括具有再生温度低、吸附量大、易与其他化学试剂复合、孔结构丰富并且容易对孔结构进行改性、比表面积较大等特点的改性硅胶,和具有高孔隙率、低密度、大比表面积、孔道规则、孔径可调以及拓扑结构多样性和可裁剪性等优点的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开展包括除湿材料、可再生除湿装置和调湿涂层被动除湿技术的研发应用。

涂层材料——涂层材料包括疏水/油涂层材料,通过降低灰尘、油污等污渍对固体表面的附着力,实现易清洁效果。开展超疏水抑霜的研究和应用,实现空调防凝露和除霜控制。开展超疏水和超疏油涂层涂覆工艺研究,进一步提升涂层材料的耐候性和耐刮擦性。

抗菌材料——抗菌材料分为无机类抗菌材料、有机类抗菌材料以及复合类抗菌材料。推广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安全性高和可见光有效等特性的应用氧化锌光触媒,具有高抗菌活性和生物相容性的阳离子抗菌高分子材料、共轭高分子抗菌材料和抗菌肽材料等新型材料。支持企业开展不同类型的抗菌剂化合、复配研究,通过协同攻坚和优势互补,对不同类型的抗菌剂进行化合、复配,增强抗菌性能,扩大适用范围。

低挥发性材料——通过MDI替代传统TDI(甲苯二异氰酸酯)、低挥发性和反应型胺类催化剂的使用,并结合预聚体合成过程中的加热、通氮气、抽真空处理工艺,合成低气味发泡聚氨酯。通过萃取脱挥和吸附螯合等方式,降低以PP、ABS、PS、PC等为基础的家电用塑件的气味。通过使用纯净树脂原料和填料、选用稳定助剂、添加吸附剂等特殊助剂,以及匹配后处理等工艺环节,实现智能家电(居)材料的低气味处理。

生物基材料——加强聚羟基脂肪酸酯(PHA)、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酯(PBS)、生物乙醇、生物尼龙(PTT)、生物导电材料、聚氨基酸、淀粉基塑料等具有可持续发展、可生物合成、环境友好特征的新材料在智能家电(居)产品上的应用,大幅提高环保材料在家电产品中的使用率。

轻量化材料——鼓励企业在关键零部件领域(如铰链、阀体、齿轮、滑动部件、线圈骨架、外壳、玻璃视窗等)使用具有尺寸稳定性、耐磨性、耐热性及轻质特点的高性能塑料材料、纤维增强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等,如 PA、POM、PBT、PPS(聚苯硫醚)、Tritan 共聚聚酯、PETG/PES/PS等。鼓励企业开展料—构优化,即通过材料及结构的优化设计,实现轻量化需求。

免喷涂材料——免喷涂材料主要由基材、金属颜料、助剂组成。目前常见的免喷涂塑料基材有 PA、PP、PC、HIPS、PC/ABS、ASA、ABS、PMMA、ABS/PMMA、PBT、POM等。添加的金属颜料主要包括铝粉、珠光粉、铜粉、玻片、金葱粉、荧光粉等。支持企业通过材料、结构、工艺的配合及CAE分析协助,实现金属质感、陶瓷质感、水晶效果、流纹效果、大理石效果等最佳材料效果。

隔热材料——开展智能家电(居)用纳米孔保温隔热材料、憎水性保温隔热材料和复合保温隔热材料等保温隔热材料的化学特性研究,搭建保温绝热材料实验台,研发ODP值为零、GWP值低、传热系数低的保温绝热材料,实现生产工艺突破,使产品能耗降低8—10%。

制冷剂替代材料——开展家电制冷系统用ODP值为零、GWP值低的制冷剂替代材料的研究工作,开展替代冷媒在稳定性、安全性、兼容性、制冷量等多方面的试验和工程应用技术研究,加强对新型高效制冷剂产品的推广应用。

(三)实施技术升级工程

6. 构建创新平台体系。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技术型、任务型创新联合体,鼓励企业主导或参与省产业创新研究院、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等平台载体培育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通过举办技术交流活动、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大学科技园等形式,开展产学研合作,实施技术转移转化,加速科技成果商业化运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挥自身技术、人才、资金、资源等优势,开展协同创新和融通发展。(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7. 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应用。抢抓国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机遇,支持主机厂商、集成厂商与产业链上游企业开展联合研发,实施智能控制、变频、节能、新材料替代、新型显示、安全通信、人机交互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强化设计仿真、高效节能、物联网、智能控制、绿色健康、自然语言大模型、扩展现实(XR)、元宇宙等共性技术的攻关和应用。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区”科技成果全链条孵化体系,实施产业链薄弱环节重点突破。(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6 关键共性技术

设计仿真——推动设计仿真技术在智能家电(居)产品研发中的应用,搭建设计仿真平台,嵌入产品研发阶段,开展产品强度、刚度、散热、跌落/冲击、疲劳寿命、气动、噪声以及热管理等仿真分析,实现产前产品特性预测,降低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

高效节能——重点开展水效和能效高效节能研究,开展高效循环制冷、高效循环用水、高效用电关键产品和零部件的设计优化。开展控制技术研究,开发控制系统平台,自决策实现水效、能效的管理控制、优化配置。

物联网——研究低功耗、广域网、低延时的智能家电(居)系统组网共性技术,解决目前海量设备互联互通时存在的功耗大、响应慢、掉线频繁等问题。引导建立智能家电(居)系统互联互通技术标准或统一规范。

智能控制——研究基于温度、湿度、流体、声音、光照、人体、图像等“感知—反应”的智能控制技术,持续优化“人—机—环境”模型,实现单一场景和多元场景的控制、联动,为消费者提供智慧、舒适的居住环境。

绿色健康——推动生物、医疗、IMABCDE、机电一体化、声光电、高精传感、网络等技术与智能家电(居)的系统集成研究,通过智能家电(居)系统有效采集人体健康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提取、分析、加工、溯源、计算、推理,实现人体健康状况分析、人体健康风险预警、恶疾顽疾溯源追踪、诊疗建议提供等健康服务功能。

自然语言大模型——开展智能终端场景下语音交互系统技术创新,重点研究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和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技术,通过大规模文本数据训练,执行语言翻译、文本生成、情感分析、问答系统等多种自然语言处理任务,提升机器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的能力,构建支持全双工、多轮对话、纠错等技术的自然语言人机交互解决方案。

扩展现实(XR)——提供智能家电(居)环境中视觉交互解决方案,通过空间计算、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技术的融合和6DoF追踪定位技术的研发,重点打造支持手势追踪、眼部追踪、面部识别以及肌电感应的智能家居XR产品,进一步提升智能家居场景的人机交互能力,在家居环境中实现真三维、可交互、高沉浸的扩展现实体验。

元宇宙——推进元宇宙技术在智能家居设计领域的应用,重点推动算力技术项目落地和数字孪生技术研发,实现在元宇宙虚拟环境中精准还原复杂的智能家居场景,大幅减少智能家居的设计时间和人力成本,增强消费者“所见即所得”的场景体验感,进一步降低智能家居的普及门槛。

8. 推动产品高端化套系化发展。推动企业围绕产品核心价值,由中低端向高端发展。支持自主品牌企业围绕场景应用和用户需求,提供智能、智慧家庭产品和生态场景解决方案,加快从单品智能化向家电(居)系统智能化转型。(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7 产品高端化、套系化

冰箱——拓展车载冰箱、化妆品冰箱、医药冷藏冰箱、酒柜等细分领域产品,提高大容量冰箱、嵌入式冰箱、低能耗冰箱等产品比例。重点发展能够通过对用户生活数据的采集、推理、学习、决策,为用户提供家庭健康管理的智能化冰箱。通过开门方式和温区的排列组合,形成不同格局的创新型、差异化产品。

空调——拓展自清洁空调、智能除菌空调、智能睡眠空调、老人/幼儿专用空调、专属场景空调等细分领域产品和集成式空调、大新风空调、无风感空调、变频空调等创新型、绿色化产品。通过空气质量、温湿度感知、人体状态感知、语音和手势交互等技术手段,打造舒适、健康、节能的环境应用场景。

洗衣机——拓展洗烘一体机、衣物护理机、晾衣机、便携式洗衣机、宠物护理机等细分领域产品和空气洗衣机、超声波洗衣机、除菌洗衣机等新型洗涤产品,打破原有洗护场景限制,围绕“大洗护”场景,由“洗涤”向“洗干护”衍进,提供新型洗护解决方案。

新型屏显——围绕技术化、大屏化和场景化,加速产品升级。迭代升级驱动液晶、OLED、Mini/MicroLED、激光等显示技术,开发超高清、绿色、大尺寸屏显产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拓展智能电视+娱乐/教育/办公等“智能电视+N”的多元化应用场景,搭建“硬件+内容+服务”的生态模式。

智能小家电——拓展“3+5”小家电产品品类(重点发展厨卫清洁、智能穿戴、适老护幼等3类基础较好的小家电产品,拓展个护美健、视听娱乐、智能安防、开关照明、服务机器人等5类具有发展潜力的小家电新品),从基础需求出发,逐步向细分场景、细分品类延伸。提升小家电产品的设计能力和配套能力,创新营销模式,打造高颜值、高质感的小家电爆品。

智能家居——以场景为核心,满足不同用户需求,实现从单一化到套系化再到场景化的发展,打造智慧客厅、智慧卧室、智慧厨房等空间场景和智慧安防、智慧看护、智慧办公、智慧睡眠、智慧烹饪等功能场景,提供立体化、多元化场景解决方案。比如,在智慧厨房场景中,通过突破厨房中的传统线条,打造集成烹饪中心,将烟、灶、蒸、烤等多种烹饪功能自然融入家居场景。

9. 实施质量提升行动。鼓励企业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推广全面质量管理、精益管理、卓越管理等先进管理方法。实施重点产品质量阶梯攀升行动,推动重点产品个性化、定制化生产,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企业争取高端产品订单,提高高端品牌在皖生产比重。推动企业做精做专,支持企业扩大规模、做大做强,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争创世界一流企业。建立“皖美家电(居)”品牌培育库,促进自主品牌创新升级,提升品牌竞争力。推动各市依托当地产业基础,培育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区域特色品牌和集群品牌。(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实施招引升级工程

10. 实施多通道招大引强。支持头部企业以投资、合资、开放配套资源、采购订单等方式,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企业在皖投资兴业。依托中国家电协会、中国家电研究院及省内家电、家居协会,通过供需对接、产业发展论坛、海客圆桌会、专题招商会等,引进一批智能家电(居)企业。发挥产业基金优势,常态化举办科技创新项目投融资对接会、基金投资安徽行等活动,支持企业围绕产业链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延链补链强链。利用创客中国、创响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智能家居场景创新大赛等赛事,以及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上海进博会、安徽家博会、世界制造业大会、广交会等展会平台积极开展招商推介,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吸引一批优质企业和项目。(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地方金融管理局)

11. 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引。聚焦关键链条、关键场景、关键环节,全面梳理行业链主企业,建立链主企业招商目标企业库,全力招引智能家电(居)龙头企业、平台企业、企业总部(区域总部、事业部、营销总部、研发总部)。围绕产业集群(基地或产业园)和龙头企业,制定强链延链补链项目清单,挂图作战开展招引。鼓励行业优势企业采取技术入股、兼并重组等方式,对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和掌握核心技术的配套企业开展专项招商、靶向招商。支持智能家居系统平台企业在皖设立智能家居总部(事业部)或区域总部。紧盯智能家居产业链关键技术和应用场景,大力引进智能家居单场景企业、智能终端产品企业、智能控制企业和后市场企业。(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商务厅)

12. 推动企业国际化发展。支持省内智能家电(居)企业通过合作、收购、兼并、入股等方式,在海外重点市场设立研发机构、生产基地、设计中心或区域总部。推动我省智能家电(居)企业与国际家电(居)企业在技术交流、咨询培训、人才输送、基地建设、平台运营等方面开展合作,深挖欧美、日韩、中亚等国际市场潜能。利用自贸区、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优势,推动企业并购境外销售渠道、开设境外品牌连锁店、设立境外售后服务站,发展跨国连锁经营。实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壮大龙头企业引领、中小网商共同发展的跨境电子商务群体。(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国资委、省商务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实施消费升级工程

13. 开展场景应用试点示范。拓展、优化家庭应用场景,打造智慧客厅、智慧卧室、智慧厨房等空间场景和智慧安防、智慧看护、智慧办公、智慧睡眠、智慧烹饪等功能场景,形成立体多元的场景解决方案。鼓励房产企业配置智能家电(居)终端产品,在全省建成一批智慧住宅示范项目。(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按职责分工负责)推动智能家电(居)应用场景及智能终端进办公楼宇、机场、高铁站、酒店、商场、养老机构、学校、政务中心等公共场所,展现智能家居的多场景应用。(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商务厅、省民政厅、省国资委、省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4. 搭建消费体验服务平台。支持打造集展销、直播、休闲为一体的智能家电(居)体验馆,以及数字化门店、沉浸式体验等形式的新消费场景。鼓励步行街、商圈等围绕“家场景”引入智能家电(居)展销馆、体验馆等。聚合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等技术,围绕“展、洽、论、销”场景,办好中国(安徽)国际家用电器暨消费电子博览会,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服务和沉浸式体验。拓展直播销售渠道,推动企业直播间向广告间、体验间、娱乐间升级,打造集选品中心、直播间、仓储、生活配套等一体的“一站式”直播载体。打造“直播+智能家电(居)”产业经济带,建设硬件齐备、专业化团队支撑、人才培养孵化功能完备的智能家电(居)直播电商园区(基地)。(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15. 加大促进消费组织力度。实施“徽映海外”行动,推动各地举办专项活动、搭建贸易平台、设立海外经贸联络处、签约海外仓,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助力企业获得更多国际订单。发展“直播+跨境电商”,探索“保税仓直播间”跨境电商直播新模式,拓展国际市场。实施“皖动全国”行动,依托全国消费促进月、国际消费季等平台,开展“家电消费节”“家电焕新季”等促消费活动。鼓励电信运营商与智能家电(居)企业开展“换新补贴”活动。支持企业联合渠道服务商举办多种形式的内购会、团购会。(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通信管理局)

(六)实施数字升级工程

16. 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生产制造全过程数字化改造,推动智能制造单元、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支持建设5G全连接工厂。开展个性化定制,增强用户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参与度,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和高效匹配,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经营、售后等全链条数字化管理水平。(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配合单位:省科技厅、省数据资源局、省通信管理局)

17. 建设行业工业互联网。支持企业建设行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工业互联网构建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型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促进企业间数据互通和业务互联,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与合作伙伴共享资源,实现网络化协同设计、协同生产和协同服务。(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18. 支持行业大模型应用。依托行业大模型构建产业地图,加强本地产业统筹布局,促进招商项目快速、精准落地。推动行业大模型与生产制造流程化深度融合,提效降本。深化大模型与企业采购深入融合,建设集行业采购数据分析、供应商智能匹配、采购策略优化的智能采购平台,提升采购效率,识别风险、降低成本。推进大模型应用于高端智能家电产品、智能家居中控及面板,实现共情理解、主动交互、内容自适应、自我更新、多模感知等功能迭代落地。开展产品下线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检测,提高质检效率。(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实施绿色升级工程

19. 开展节能技术推广。开展压缩机及其电机系统匹配性节能改造和运行控制技术优化研究。开展传统冷媒替代技术研究,推广使用R32、R410A、R290等先进环保冷媒。推进直流电器与智能家居融合发展,推进智能家居产品集成化,开展云侧智能决策、场景引擎和自适应感知等关键技术研究、推广,优化智能家居能源管理系统,降低家庭能耗。(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生态环境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20. 打造绿色制造标杆。提升绿色节能设计水平,大力推进轻量化、模块化、无害化、易维护、易拆解等绿色技术研发设计。增加再生原料使用比例,拓展空气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应用。开发具有无害化、节能、环保、高可靠性、长寿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绿色智能家电(居)产品,开展绿色产品和“碳标识”认证。统筹考虑生产、包装、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等环节的资源环境影响,构建绿色闭环式产业链。(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21. 完善回收利用体系。推广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处理相关标准。强化生产企业回收主体责任,鼓励生产企业利用自身销售渠道、售后服务网络、以旧换新活动等开展废旧家电回收。引导家电企业与回收企业共建共享废旧家电回收储运体系,建设区域废旧家电集散转运中心。支持家电主机企业与拆解企业合作,建设基于家电更新信息的废旧家电拆解体系。(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商务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实施平台升级工程

22. 提升公共平台服务能力。支持行业协会搭建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供需对接、数字化转型、行业评选、指数发布等工作。以安徽科技大市场线上服务平台为基础,搭建行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提供成果转化、评价鉴定、投融资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用好中国建造(安徽)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推动智能家电(居)系统平台企业、生产企业、售后服务企业、家装定制企业跨界联合,构建联合集采平台,降低采购成本,推进产品互联互通。利用精品安徽、皖美工赋等平台,积极推广“皖美家电”,扩大品牌影响力。支持行业协会建设融媒体中心,加大技术和产品推广力度,引领消费升级。(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城乡住房建设厅、省数据资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3. 强化行业智库赋能作用。完善智能家电(居)行业智库,搭建专家库、人才库、技术库。推动行业智库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产业调研、标准研修,定期发布行业白皮书、技术和人才需求目录清单,及时向政府、企业反映形势分析、行业研究、政策建议等成果。开展学术沙龙、专题讲座等研讨交流活动,搭建行业沟通交流平台。(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4. 完善供应链平台保障功能。推动智能家电(居)系统平台企业、设计企业、装修企业、售后服务企业建立智能家电(居)装维联合体,推动智能家居设计、建设、监理、安装、验收、维护、维修一体化。培育智能家电(居)售后服务领跑企业,建立高体验度的第三方售后服务平台,探索社区网格化运营模式,推进精准化售后服务进社区。建设产品溯源平台,采集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节点信息,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商务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强化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对智能家电(居)产业发展工作进行整体部署和系统推进,统筹研究重要事项,健全推进产业发展调度监测和考核体系,督促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市级层面结合实际比照建立工作机制,形成全省一盘棋的推进格局。(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配合单位: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二)加大政策支持。引导各地加大国家和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落实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和产业母基金的引导带动作用,加快组建子基金。强化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设立智能家电(居)消费信贷产品、出台贷款优惠等政策,引导金融资源为产业发展提供精准有效支持。同时,鼓励各地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财政厅、省地方金融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人才支撑。完善智能家电(居)人才需求目录,支持各地市、企业面向国内外引进领军型高精尖人才和工匠型、技能型人才。鼓励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开设智能家电(居)相关专业学科。支持企业、行业协会联合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定向培养智能家电(居)工程师等行业发展亟需工程技术人才。支持校企联合共建研发中心、实验室和人才实训基地,探索建立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的长效机制和服务体系。(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充分发挥智能家电(居)行业协会作用,深化同全国性和省级行业组织的业务交流。按照“会企分开”原则,支持行业协会依法设立专业化招商公司,开展“双招双引”,加速项目落地。推动行业协会研究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产业发展持续建言献策;以市场化方式举办行业展会、创新大赛、招商推介会、投资恳谈会等活动,加强与沪苏浙、大湾区、京津冀等地商协会和国际商协会交流合作,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等相互嵌入、共同发展。(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民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金融管理局等)

展开全文
安装智能头条APP 看数小智行业点评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