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市场 / 解读数字城市

解读数字城市

    策划 本刊编辑部   文/图 周军 
    韩国的U城,世界上第一个完全采用U城概念、耗资250亿美元并付诸实施的数字城市。在这里,整个城市将实现全方位信息共享,数字技术深入住宅、街道和办公大楼,像一张无时不在的大网将城市的每个细枝末节统统连为一体,让人性处处感受到科技的关怀。 
    除此之外,美国的“E-HOME”、“虚拟社区”、新加坡的“8X”智能家居系统等诸多数字家居系统,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便已陆续在许多社区付诸实践并不断完善改进中。显然,在今天数字生活已是一股不可遏制的发展潮流,国内的一些城市也开始走上探索之路…… 
     何为“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的概念是由“数字地球”引发而来的。1998年1月,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开幕典礼上,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戈尔的“数字地球”是关于整个地球、全方位的GIS(地理信息系统)与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这个概念曾引起了我国政府、专家和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建设部科技司司长赖明曾对“数字城市”的概念进行了阐述:数字城市是充分利用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对城市基础设施和与生产生活发展相关的各方面进行多主体、多层面、全方位的信息化处理和利用,具有对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诸方面进行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服务和决策功能的信息体系。其核心思想是利用数字化手段,借助信息高速公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整体性地解决城市所面临的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据了解,国外“数字城市”的发展基本上经过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第二阶段是城市政府与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第三阶段是城市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互联网连接;第四阶段是完成数字大厦、数字社区、数字城市的建设。目前,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前三个阶段的任务,正在开始第四阶段的建设。例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的专家们为西班牙规划的“萨拉戈萨数字城”是数字技术同城市、公园、广场和街道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的产物,市民能在所有公共区域享受无线上网服务,能够进入控制公园、楼宇和广场的数字系统,进而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一定程度的虚拟权力。城市将变得更为灵活,更善于同市民进行沟通与互动。 
    我国“数字城市”现状 
    早在“十五”期间,我国便在数字城市和城市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期间,我国有120多个城市建设了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400多个城市建设了房产管理信息系统,100多个城市建设了综合或专业管网管理系统,100多个城市正在建设空间基础信息系统。深圳市去年已率先通过建设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验收。 
    据赖明司长介绍,在我国,数字城市建设已被列入信息产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十一五”期间发展战略重点。虽然,我国的数字城市的建设受到了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各地的城市也在不遗余力的发展数字化,但与国外“数字城市”的发展对比,我国的“数字城市”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各个城市还需要一段艰辛的“长跑”,才能真正实现“数字城市”目标。 
    据悉,建设部科技司2007年的工作重点是全国全面启动数字化示范工程。项目制定了住宅与房地产信息系统数据标准、房地产开发项目监管业务运行规范、房地产企业自治信用档案管理业务运行规范、房地产执业人员资格信用档案管理业务运行规范、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及合同备案监管业务运行规范、物业管理业务运行规范、房屋维修基金监管系统运行规范等一系列规范。 
    此外,建设部开发了住宅与房地产市场监管业务运行系统、物业管理及房屋维修基金监管系统等软件,为各级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对行业进行管理和数据共享提供了支持。 
    我国数字城市的发展道路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又要应对信息化的挑战,在建设数字城市的过程中所要面临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以软科学的视角分析,数字城市这一系统工程中束缚性最强的因素不是在资金、技术层面,而是在经济、管理、社会层面,建设数字城市的难点是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传统的社会上层建筑、滞后的城市化水平站在同一时间坐标。  
    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  
    不容置疑,数字城市的提出及实践的根本动力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字城市所依赖的关键技术:3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技术、数据库技术、虚拟仿真技术、宽带高速网络技术等都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而技术的竞争又是没有终点的赛跑,不论是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并将本土化,还是自主研制开发并拥有知识产权,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智力和资金,因此,关键技术的实现是数字城市建设的难点之一。   
    建设数字城市是一项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战略工程。而知识和技术都得益于人才,拥有一批富有创造性和识辨性的多种知识结构相结合的人才队伍,是数字城市建设的保证。据我国软件业内人士调查,在未来的时段,我国每年至少缺少20万软件人才,打通人才瓶颈尤为迫切。今后我国不仅要培养出大量的信息科学人才,而且要留住人才,为人才提供发挥才干的环境和范围,实非等闲之事。  
    城市管理体制和理念的创新  
    数字城市不仅需要技术的支撑,更需要科学的决策程序、严格的制度规定,与时俱进的文化理念加以配合。事实表明:管理层次清晰、经济关系简洁的社会易于推进信息化。目前,在中国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管理不规范、法规不健全、信用缺失、观念落后等问题,极大地制约了数字城市的进程,并造成建设的误区。比如:“信息壁垒”的形成本身就是各自为政、官僚主义在网上的表现,而大量的“裸网”的存在就是“重复建设”、“形式主义”借数字城市还“魂”。 
    真正要实现数字城市,必须转变传统的管理职能、工作方式,首先是政府,同样也有企业。而由于数字城市带来的“透明管理”必将打击行政的“暗箱操作”和企业的不法经营,自然会影响到一些既得利益者,因此,管理的变革所受到的或明或暗的滋扰会更多。  
    合理定位,适度开发 
    数字城市是地球、信息、空间技术交融的结晶,更是科学技术和城市发展紧密结合的产物,因而,建设数字城市必须遵循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数字城市建设可以适度超前,但是不可过分超越现实基础,没有经济社会基础的数字城市只是空中楼阁。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经济的一大特征,中国现有设市城市六百六十多个,每个城市在用地规模、资源禀赋、经济基础、文化氛围都有很大差异,应按照自身的发展阶段和功能定位建设数字城市,切不可一哄而上,急于求成。 
    中国沿海的发达城市可率先展开、全面推进数字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的外向度和竞争力;中西部的城市,传统工业和国有经济比重较大,宜重点发挥信息化,优化升级传统产业的功能,节能降耗,提高效益;老少边穷地区的城市宜选择“滚动开发,打好基础”的建设模式,以期信息化成为落后地区跃升发展的契机。   [Page]
    普及大众信息消费 
    数字城市是为社会大众服务的,而社会大众只有具备利用信息资源的意识和素质才能够充分享受数字服务,才能改变传统的工作和交往方式,实现社会生活的信息化。信息资源的利用、信息产品的消费直接取决于大众的收入水平、文化素养、教育程度,同时与年龄层次、偏爱喜好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十余年的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但是离数字城市所追求的全体市民信息消费还有很长的征途,增强市民利用信息的自觉性,扩大信息咨询的需求任重道远。 

展开全文
安装智能头条APP 看数小智行业点评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